2016年5月31日 星期二

空白刑法

空白刑法又稱空白構成要件,亦即有待補充之構成要件,是指未完整規定全部構成犯罪事實,而須待其他法律或行政規章或命令之規定或學理之補充,始足運作之構成要件。 (二)舉例: 例如:刑法第132條第1項之違背預防傳染病法令罪,立法者僅規定:「違背預防傳染病所公布之檢查或進口之法令者,處二年……。」然而預防傳染病法令之具體內容為何,則須參酌衛生署公告之命令內容始得知悉。 (三)刑法的內容是在劃定國家具體刑罰權之界限,讓人民對於行為是否違法有預見之可能,因此刑法的規定務須要求明白而確定,此即為罪刑法定原則之罪刑明確性。此部分包括構成要件明確、法律效果明確。然而,刑法所謂空白構成要件其構成要件之內容須其他行政法規加以補充,此種立法有無牴觸罪刑法定原則之罪刑明確性?學說、實務容有爭論: 1.肯定說(違反說): 所謂法律,係指中央法規標準法第4條之之規定所制定公布之刑罰法律而言。行政機關依據委任立法而制定具有填補空白刑法補充規範之法規命令,雖可視為具法律同等之效力,然該法規命令之本身,僅在補充法律構成要件之事實內容,即補充空白刑法之空白事實,並無刑罰之具體規定,究非刑罰法律。是以,刑罰條文本身就成立要件之定義並不明確,從而,空白構成要件之立法牴觸罪刑法定原則。 2.否定說(合法說): 由於空白刑法條款中的行政規章或行政命令,雖非由國會立法權的直接運作而制定的刑事法律,但係經國會遵守明確性誡命而授權行政機關之委任立法,其規定內涵仍應受立法權之監督,而非漫無標準,故空白刑法在形式上雖與嚴格的罪刑法定原則不免有相違背之處,但在實質上仍受制於立法權的規定,而且空白刑法究非屬常態,只是眾多原則規定無法完全避免的少數例外。再者,補充空白構成要件的行政命令,與一般行政命令非可比擬,已經成為犯罪構成要件不可或缺之禁止內容,此等變更具有刑法的規範性,直接影響可罰性之內容,故性質上仍屬法律。 (四)結論: 以上二說各有其理,通說、實務採否定說。管見以為,因為透過補充空白構成要件之行政法規範,該犯罪類刑之成立要件仍屬明確,故空白構成要件並不違反罪刑明確性。承認空白構成要件之理由是,立法者雖有民意,但專業素養卻不一定足夠,這類犯罪類型所規範的事實,因與當時社會環境具有密切之關係,其可罰性之擴張或限縮跟隨社會需要而定,為符合社會變遷,故需要較富有彈性之立法方式。基此,空白構成要件乃因現實需求所必須承認,且內容仍相當明確,故以否定說為可採。綜上,空白構成要件之立法並不違反罪刑法定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

意義:罪刑法定主義,乃指何種行為構成犯罪,犯罪之行為應處以何種刑罰,均以法律明文規定。非經法律明定為犯罪行為者,不得處以刑罰;未經法律明訂為犯罪行為者,固不得處以刑罰,即經法律明文為犯罪行為者,亦不得處以法律所規定以外之刑罰。我國刑法第 1條:「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即為罪刑法定主義之表現。 基本原則: 刑法學多年來對於罪刑法定原則的研究與闡釋,認為罪刑法定主義包括下列基本原則。 1.罪刑法定,排斥習慣法:罪刑法定之原則,在何者犯罪,應處何刑,須行為時之法律明文規定者為限,故刑法之適用應以成文法為法源,而排斥習慣刑法,否則,即與罪刑法定主義相違背。 習慣、法理:依據嚴格的罪刑法定主義,習慣、法理不可能作為刑法之法源,但未嘗不可作為刑法解釋的依據,如關於猥褻的解釋,即可能依據習慣來解釋。 判例:判例乃法院就相同或類似之案件,各級法院應遵守之判決先例,就大陸法系強調成文法為審判依據下,判例原則上不得成為審判依據,但因未依據判例所為的下級法院判決,會遭到最高法院撤銷,也因此造成例在我國具有事實上的效力,且關於判例的選編與變更,必須依據法院組織法第 57條的程序,也因此我國判例,具有事實上的刑法之法源地位。 大法官的解釋:依憲法之規定,大法官的解釋有拘束全國的效力,因此,其雖為司法解釋,卻也可能成為刑法法源。 2.不溯及既往:罪刑法定,以行為時,法律有明文者為限,始得加以處罰,若原為法律所容許之行為,而由於「事後刑法」之頒布,而使之成為違法行為,其結果亦與罪刑法定主義相違背,故刑法之效力僅及於施行之後,而不能溯及過去,而發生處罰之效力。 3.否定絕對不定期刑:罪刑法定主義不僅規定何種行為,構成犯罪,應科何種之刑及刑罰之範圍均有明文,其目的在使法官適用法規時有一明確標準,藉以防止法官因其個人之好惡,而為擅斷,保障個人之權利,故要求「絕對確定刑期」,然而,此所要求的為「絕對確定法定刑」,惟「絕對不定期宣告刑」,仍與罪刑法定主義之原則相違。 4.禁止類推適用:對於法律無明文規定之事項,援引其他類似事項之規定,予以類推適用之解釋方式,謂之類推適用。蓋罪刑法定主義,犯罪與刑罰均須有法律明文,不許以未經明文規定者,為構成犯罪,加以處罰。行為人之行為,法律無明文處罰時,不得比附援引相類似之規定,論罪科刑。惟若類推的結果有利於行為人,則例外允許類推。 適用範圍:關於罪刑法定主義,原本只適用於刑罰,所以關於保安處分並不在適用範圍,但在保安處分中,仍有與刑罰相當的處遇,如強制工作、感化教育、禁戒處分等是,也因此在民國 95年 7月 1日生效的刑法修正條文中,於刑法第 1條後段增加,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亦有罪刑法定的適用。

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政策網絡的類型

羅迪斯經由個案分析後,進一步認為政策網絡類型可以根據關係的穩定程度、成員的整合程度、資源互賴的程度三方面劃分為五種類型: 政策社群:這是指中央與地方政府機關所執行的政策領域中,具有高度穩定性與限制性成員的網絡,垂直性的互賴關係,以及通常社群中水平性的意見表達受到限制;這是具有高度整合性的政策網絡,英國的教育政策就是典型代表;有時候政策社群所代表的可能是地域利益(territorial interest)。如蘇格蘭、威爾斯與北愛爾蘭都屬之,故有人又稱「地域網絡」(territorial network)。 專業網絡:這種網絡具有高度穩定性與限制性的成員,形成垂直的互賴關係,限制性的水平意見表達,主要是滿足專業的利益;但這種網絡的整合程度不如政策社群那樣具有高度凝聚力。例如:英國健康教育服務處(National Health Service)的公共衛生專家所形成的網絡;或者某些部門中的工程師、律師都可能形成堅強的網絡系統。 府際網絡:這是指地方政府之間,代表性的組織所構成的網絡關係,成員具有相當的限 制性、垂直的互賴關係與水平的意見表達也受到限制,希望擴張水平式的影響力,因此特別強調水平的意見表達。 製造者網絡:這是基於經濟利益所構成的網絡關係,網絡成員具有相當的流動性、限制性的垂直互賴關係,主要是在滿足製造者的經濟利益。 議題網絡:這是相當不穩定、低度整合性的網絡,成員雖然很多,但來來去去,無法呈現成熟而穩定的網絡組織;此外,垂直的互賴關係受到限制,水平的意見表達雖然並未受限,但意見並未整合,因而未形成堅強的網絡系統。

政策網絡

一、政策網絡的意涵 所謂政策網絡 (policy network),是指互賴行動者之間或多或少的社會關係型態,以形成政策問題或政策計畫。依此,我們認為政策網絡具有下列特性: 互賴性為網絡存在的先決條件任何一個網絡中的每一組織都必須依賴其它組織提供奧援或支持,相依相賴,因而形成交互依賴的互動關係,因而互賴性(interdependency)是網絡中相當核心的概念。 舉例來說,在犯罪防治政策領域中,警政機關、法務機關與法院之間的互賴關係相當密切,形成互動網絡。 網絡中必然存在著多元的行動者與目標 任何一個網絡必然包含許多的行動者,且各行動者本身都各自擁有其目標,隨時與對手進行策略性的互動。 舉例來說,殘障福利政策網絡至少包括:社會福利機關、殘障福利團體、殘障機構、職業訓練機構、身心殘障療養機構等行動者,且他們的組織目標與任務皆不相同。 網絡包括或多或少持久性的關係型態 任何政策網絡中的行動者必然擁有或多或少持久性的關係型態,所謂「或多或少」是一種程度問題,有些關係相當穩定,且高度整合,甚至與政府機關形成平等密切的互賴關係;當然也有不少關係是相當薄弱的,因為議題的出現而緊密結合,當議題獲得解決或時間長久不為人知,則該網絡就銷聲匿跡,這樣的網絡關係當然十分脆弱。

2016年5月29日 星期日

詞語的辯識(2)

六、交通 1.相互交錯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桃花源記--陶淵明 2.溝通 若此.則周道四達.禮樂交通.則夫武之遲久.不亦宜乎. 禮記:樂 記 3.往來 諸所與交通,無非豪桀大猾。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4.運輸系統 台北市交通便捷 七、崢嶸 1.高峻的樣子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岑參 2.深險的樣子 道狹者尺六七寸,長者徑三十裏。臨崢嶸不測之深。 漢書【西域傳第六十六】 3.寒氣凜洌 南山雪乍晴,寒氣轉崢嶸。 羅隱.雪霽詩 4.喻人才特出 邯鄲李鐔才崢嶸,酒狂詩逸難幹名。 杜荀鶴:送李鐔遊新安 八、早晚 1.早上、晚上 以後賈政早晚進來請安。 紅樓夢/第109回 2.時候 」 劉 太 公 驚 得 呆 了 ; 只道 這 早 晚 說 因 緣 勸 那 大 王 , 卻 聽 得 裏 面 叫 救 人 。 水滸傳第4回 紟兒老太太高興,這早晚就來了。 紅樓夢劉姥姥進大觀園 3.何日、幾時 早晚下三巴 預將書報家 李白:長干行 春雨暗暗塞峽中,早晚來自楚王宮。 【江雨有懷鄭典設】杜甫 4.遲早 只見三姐兒似笑非笑,似惱非惱的罵道:「壞透了的小猴兒崽子!沒了你娘的說了!多早晚我纔撕他那嘴呢!」 紅樓夢第64回 九、風流 1.風雅之士 風流千古,一時人物,好記尊前語。 李流謙:青玉案 2.瀟灑倜儻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念奴嬌:蘇軾 3.英俊傑出 六街三市通車馬,風流人物類京華。 西廂記:諸宮調 4.風度灑脫、才華淵深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詠懷古跡五首·其二:杜甫 吾愛孟夫子 風流天下聞 李白:贈孟浩然 此君風流名士,海內所瞻。 《晉書衛玠傳》 5.不拘守禮法,表現與眾不同 獻之字子敬。少有盛名,而高邁不羈,雖閒居終日,容止不怠,風流為一時之冠。 晉書:王羲之傳 6.指韻味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7.男女交往的情緣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 8.花俏 我雖老了,年輕時也風流,愛個花兒粉兒的,今兒索性做個老風流!」 紅樓夢劉姥姥進大觀園 十、規矩 1.畫方圓的器具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於彀;學者亦必志於彀。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 孟子“告子上” 規矩誠設.不可欺以方圜. 禮記:經 解 2.照例 這竹子橋規矩是咯吱咯喳的。 紅樓夢第38回 3.因遵守的法則 這兒的規矩辦公時間不可打大哥大 4.指行為端正、老實 這個人很規矩,做事靠得住

詞語的辯識(1)

一、春秋 1.指年齡 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德澤有加焉,猶尚如是,況莫大諸侯權力且十此者乎! 賈誼“治安策一” 於安思危,危則慮安。今楚王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 戰國策“楚冊四” 2.指六經中的春秋 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孟子-滕文公下 3.指春、秋二季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陶淵明:移居 4.泛指一年四季 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解:懈怠 忒:差錯 詩經“魯頌” 於是春秋改節,四時迭代。蒸蒸之心,感物曾思。 蒸蒸:孝順 張衡《東京賦》 5.指歲月 望一望、想一想,誰不感到虛度春秋? 6.指褒貶 胸中自有涇謂,皮裡自具春秋。 和邦額《夜譚隨錄》 二、顏色 1.指容顏 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文天祥:正氣歌並序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漁父 2.色彩 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做將來 3.指教訓、或嚴厲的手段 給他一點顏色看 三、紅顏 1.青春、年少 憶子初尉永嘉去,紅顏白面花映肉。 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爾遣興,寄近呈蘇渙侍御:杜甫 紅顏棄軒冕 白首臥松雲 李白:贈孟浩然 八月蝴蝶來,雙飛西園草。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 李白:長干行 2.年輕貌美的女子 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春風當自嗟。 歐陽修:明妃曲 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圓圓曲:吳偉業 3.泛指紅色色彩 雙翅一翻,把斜陽掉在江上; 頭白的蘆葦, 也妝成一瞬的紅顏了。 劉大白:秋晚的江上 四、桃李 1.桃李之花時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黃庭堅:寄黃幾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史記【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 2.指弟子、門生 或謂仁傑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 資治通鑑/卷207 朝有所知,夕即登薦,以是桃李遍天下。 焦竑《玉堂叢語·薦舉》   一日聲名遍天下,滿城桃李屬春官。 宣上人遠寄和禮部王侍郎放榜後詩,因而繼和(劉禹錫) 3.比喻所見的賢士 夫春樹桃李,夏得陰其下,秋得食其實。 韓詩外傳“卷七” 4.以花形容姿色美麗 神仙魏夫人忽來臨降,乘雲而至,從少嫗三十,並著絳紫羅繡褂,年皆可十七八許。色豔桃李,質勝瓊瑤 “南史卷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六”鄧郁 五、春風 1.指恩澤 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 劉向:說苑卷五“貴德” 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暢春風,澤如時雨。 2.登進士之詞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孟郊:登科後 3.形容臉上充滿笑容、形態和悅 春風滿面樂醄醄,一聲長笑海山高。想離多會少,霎時間一鞭春色馬蹄遙。 張公藝九世同居:第四則 春風少年兄 4.美麗的容貌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杜甫:永懷古績五首之三 5.喻師教之親切和煦 光庭在春風中坐了一個月。 「紀善錄」 承老夫子的春風化雨,遂令小子成名。 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 6.指男女苟合 春風一度,即別東西,何勞審究?豈將留名字作貞坊耶? 聊齋誌異:荷花三娘子

2016年5月26日 星期四

正當性

乃是源於道義上的信仰、或一種義務感,強調服從威權和承認典範,是根據於一種社會的、義德的、宗教的價值。而相信某一種控制制度是正確和適當的,故正當性,指的是對統治者認可統治者的威權,承認其有效性,並願意接受其支配,由於正當性基礎的不同,連帶的也導致了不同的服從型態、不同的行政系統以及不同的支配方式,而其效果當然也有基本上的差異。 偉伯Weber曾分析,人類歷史的統治經驗,歸納出三種正當性支配權威的理論類型: A.傳統型權威: 1.正當性基礎在於歷史悠久的傳統與習俗,如對古老的統治及權力神聖性的信仰。 2.傳統權威之所以會被認為具有正當性,是因為他向來便已存在,由於早期世代 已經接受,故使得傳統權威被歷史加以神聖化。 3.典型而言,他是根據具體的規則進行及運作,亦即固定、且不容置疑的習俗,由於他們反應了事務向來的運作方式,因此不需要被證明。 B.領袖魅力型權威: 1.正當性基礎在於領袖個人人格的魅力。 2.這種權威並非基於個人的地位、社會位置或職位而來,領袖魅力型權威的運作,完全是透過領導人向追隨者進行直接和人格的訴求,使自己成為英雄或聖者的能力。 3.然而,領袖魅力型權威並非來自天賦、或自然的習性,個人統治體系既無例外的接受到人格崇拜在背後支撐,其真實目的就是製造魅力。 C.合法、理性型權威 1.正當性基礎在於明確且合法的規則。 2.此種權威,是大部份現代國家衍行的運作方式,總統、總理或政府官員,的權力,是由正式、憲法上規定所做的最後分析來決定,可拘束或限制某一職位擁有行使職權的範圍。 3.此種權威型態優於傳統和領袖魅力型權威的原因,在於權威賦隨於職位而非個人,所以很難造成權威濫用或不當型式。因此,合法理性型權威能維持有限制的政府,除此之外,他並透過理性分工而促進效率,然而,偉伯Weber也認為此類型正當性的黑暗面,他擔心,在更大效率的背後,代價是社會環境,將更加不具個性與人性。其典型就是官僚制的組織,也就是科層制官僚組織。

政治權力

A.政治權力的來源 A.政治權力是各種政治實體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關係,它強調的是各種影響、作用、制約的一定方向,和某種特定的實際結果。 B.來源:不同的社會和政治制度產生了各種政治權力來源的理論,茲說明如下 1.上帝:神權論或君權神授論,認為政治權力來源於上帝。 2.契約:國家的權力來自人民,而人民的權力則是天賦的,國家是人類根據自己的需要,通過契約建立起來的。 3.對政治資源的擁有和掌握:人們掌握了一定的政治資源,便具有影響他人行為的一定力量、擁一定的權力。 4.在社會經濟關係中的地位:經濟上佔統治地位的階級,必然成為政治上的統治階級。而政治權力的直接來源則是社會的階級鬥爭,是階級鬥爭中各種政治力量較量的結果。 5.人民的信賴和委託:各種類型的選舉和法律授權的型式和程序,則是其經常的表現。 B.政治權力的三面向:所謂權力,道爾Dahl認為:係指能屈使某人去做他可能不想做的事,而為達成此目的,權力自有多種面向之運用,依此,拉斯維爾Laslwell認為:政治即是權力之分配、形成和運用,因此,政治權力的運用,乃是政治體系下各政治能動者互動關係重要關鍵。以下分別由決策面向、非決策面向和文化面向探討權力之內涵: A.決策面向: 意義:傳統菁英論者視權力的運用為理所當然,其餘寄存於權力結構中按照階層化、權力關係做安排。然而,道爾Dahl則以多元主義模式來解釋民主政治下權力的特質,認為民主多元社會中,充滿各種不同利益與關念的競爭,使權力廣泛分佈於該社會所有成員當中,並且成共政策過程的主要動力。 理論內涵:多元主義將重點放在權力的運用、而非來源上,道爾Dahl認為最基本的初始觀念即為: 1.能促使他去做他原來不想做的事,牽涉到人際間權力的互動關係,而重視依附在此互動關係中參與者的角色、特質與彼此間權力上運用都是勳勢的控制行為。 B.非決策面向: 意義:不同於道爾Dahl重視權力運用上的控制行為,巴拉克Badhrach與巴拉斯baraatz 主張:權力上有第二種面向,就是將某些團體所關心的議題排除於政策議程以外的非決策制定權力。 理論內涵:包含 A.偏差動員:使奈茲史斯德Scattdschneiterh認為,任何政治組織皆有內部偏差,僅立於特定衝突與利益的表達,並限定其他問題的範圍,使得最後決策皆能展現在參選無害的問題與決策上,而非偏差動員。 B.非決策制定:巴拉克Badhrach與巴拉斯baraatz認為:權力不僅展現在參與者在決策過程的行動上,更多展現在將特定參與者與事件排除在程序之外,而為非決策制定,促使最後的決定維持既有現象。 C.文化面向: 意義:無論是第一或第二面向,皆將焦點置於權力運用的行為上,然而,文化面向的探討則強調:須將重點放在整體的結構面向,了解既有價值與制度,如何侷限參與者的行動範圍。 理論內涵:盧克斯Lukes 提出權力的第三面向,即虛假意識如何成為權力主體的操縱工具,使得多數人決策與行動上受到侷限,而不自知。因為其真正利益,並未顯現,由此,盧克斯批判權力的前二面向,認為其皆假設權力運用共識的存在。而忽略行動者受到文化價值與制度規範的侷限,而被忽略政治排除其權力運用,則特定衝突化為潛在衝突。更能維護既得利益的權力主體,遂行其意識操控。

2016年5月25日 星期三

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發展

1.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發展理論應重視的基本面向:對於未來公共行政理論的發展及面臨的挑戰,學者克里富蘭Clebeland於1988年發表新改革的問題,牛頓300年後科學的社會論 過程,富里克蘭指出其科學新發現的內容所向創造相互關連的藝術,關注政治的價值與價值的政治 ,在分歧多元的目標中進行管理、廣泛諮詢及藝術的行政管理,是今後公共行政發展的新方向。學者佛瑞德瑞克森frederickson亦提醒行政學者勿忘公共哲學的重要性,並提出公眾及利益團體、消費者、被代表者、顧客及公民的五種觀點,期望建立公共行政的一般理論。斐瑞pery亦提出公共行政人員面臨的五大危機,如維持憲法秩序、技術能力的達成、因應公眾的期望、複雜、不確定與變遷的管理及有倫理的行為。從上述三位行政學者所敘的未來趨勢和挑戰,可以體會到公共行政學不僅是一門使用的技術學,更是涉及了自然科學和道德哲學的問題,在上述的觀點下,為了發揮公共行政理論的忠嚴性與實務應用性,做更高更遠的發展,因重視下列基本面向: 1.新行政文化的建立:各國行政文化不同,在行政行為的表現也就顯現出差異。在這樣的觀點下,公共組織中的行政文化勢必要重新改造,建立一個符符符合一般社會文化與政治文化的特質,以我國為例,首先行政管理方法,應朝向管理者的管理而不是監督制裁,其次當前世代環境錯綜複雜,行政人員應培養多觀點的視野,在新環境中解釋事實,之後行政人員也必須維護憲政精神,不以專家權威自居。 2.發展全球觀點:發展全球性觀點,意謂擺脫公共行政美國化,平等看待不同國家文化的優缺點。 3.人力資源發展的重視:人力資源發展主要的活動領域主要是訓練、教育發展、學習內容不外技術,就是與專業、態度三方面,在社經快速變遷的環環境下,不學習可能就會被淘汰,因此人力資源發展深受組織領導首長的重視,組織中人員不時不停的學習,不學習可能會被淘汰。因此自我導向的學習,亦為今後行政理論發展應予重視的主題。 4.行政人員教育的內容、文化素養的薰陶、培養公民運動的了解與因應能力、溝通能力的培養及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皆為行政人員最迫切需要的能力與 修養。這些教育內容 都需要根據 行政理論的建構才能得出其要點。 二、因具備之卓越技能 根據以上的分析,那麼一個行政人員就必須具備下列技術型態 1.專門技能:這是為完成工作所需具備的方法、過程與技術。 2.人際關係技能:即身為組織成員的一員,乃指上司、部屬、同事各方面的關係融洽,且有效的一起工作。 3.概念的技能:即抽象思考的能力,特別是組織作為一個總體,如何在複雜不確定的環境下使各部門的工作能相互調適,在新環境中運作。

對於公共行政的內涵、及其與私部門管理之區別

學者吳瓊恩在其所著行政學特別提出七大特質來做說明,茲列舉如下: 1.公共行政的活動深受法律規章與規贍的嚴格限制 2.公共行政具有權威之割裂fragmentation of authority的性質 3.公共行政受到高度的公共監督public sciutiny 4.公共行政承受政治因素影響相當深遠 5.公共行政之組織目標大多模糊不清、且難以測量 6.公共行政提供公共財,故較不受市場競爭之影響 7.公共行政較具有強制性cuercisboesh之特質

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

國際行政法

國際行政法之名稱乃晚境所出現,有別於一般行政法、行政法總論及各別行政法,例如警察法、勞工法、社會法、環境法等,其內容包括下列三種規範 1.解決國家間適用行政法規發生衝突時之各種規範,如避免雙重課稅之國際協定,多以雙邊或多邊條約或協議之方式出現。 2.國際組織所制定之行政規章,如聯合國祕書處之人事規章 3.國際法之一般原則,經由判例採用,或學說提倡而成為行政法內容者。

請問給付行政和干預行政,在受到依法行政原則之拘束方面,有何不同?

干預行政會直接干涉人民的權利義務,所以應受到較嚴格之拘束。亦即應該要有法律之規定或法律明確授權之規定。法規命令實可為之,然給付行政無須如此。

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政策網絡

一、政策網絡的意涵 所謂政策網絡 (policy network),是指互賴行動者之間或多或少的社會關係型態,以形成政策問題或政策計畫。依此,我們認為政策網絡具有下列特性: 互賴性為網絡存在的先決條件任何一個網絡中的每一組織都必須依賴其它組織提供奧援或支持,相依相賴,因而形成交互依賴的互動關係,因而互賴性(interdependency)是網絡中相當核心的概念。 舉例來說,在犯罪防治政策領域中,警政機關、法務機關與法院之間的互賴關係相當密切,形成互動網絡。 網絡中必然存在著多元的行動者與目標 任何一個網絡必然包含許多的行動者,且各行動者本身都各自擁有其目標,隨時與對手進行策略性的互動。 舉例來說,殘障福利政策網絡至少包括:社會福利機關、殘障福利團體、殘障機構、職業訓練機構、身心殘障療養機構等行動者,且他們的組織目標與任務皆不相同。 網絡包括或多或少持久性的關係型態 任何政策網絡中的行動者必然擁有或多或少持久性的關係型態,所謂「或多或少」是一種程度問題,有些關係相當穩定,且高度整合,甚至與政府機關形成平等密切的互賴關係;當然也有不少關係是相當薄弱的,因為議題的出現而緊密結合,當議題獲得解決或時間長久不為人知,則該網絡就銷聲匿跡,這樣的網絡關係當然十分脆弱。 二、政策網絡的類型 羅迪斯經由個案分析後,進一步認為政策網絡類型可以根據關係的穩定程度、成員的整合程度、資源互賴的程度三方面劃分為五種類型: 政策社群:這是指中央與地方政府機關所執行的政策領域中,具有高度穩定性與限制性成員的網絡,垂直性的互賴關係,以及通常社群中水平性的意見表達受到限制;這是具有高度整合性的政策網絡,英國的教育政策就是典型代表;有時候政策社群所代表的可能是地域利益(territorial interest)。如蘇格蘭、威爾斯與北愛爾蘭都屬之,故有人又稱「地域網絡」(territorial network)。 專業網絡:這種網絡具有高度穩定性與限制性的成員,形成垂直的互賴關係,限制性的水平意見表達,主要是滿足專業的利益;但這種網絡的整合程度不如政策社群那樣具有高度凝聚力。例如:英國健康教育服務處(National Health Service)的公共衛生專家所形成的網絡;或者某些部門中的工程師、律師都可能形成堅強的網絡系統。 府際網絡:這是指地方政府之間,代表性的組織所構成的網絡關係,成員具有相當的限 制性、垂直的互賴關係與水平的意見表達也受到限制,希望擴張水平式的影響力,因此特別強調水平的意見表達。 製造者網絡:這是基於經濟利益所構成的網絡關係,網絡成員具有相當的流動性、限制性的垂直互賴關係,主要是在滿足製造者的經濟利益。 議題網絡:這是相當不穩定、低度整合性的網絡,成員雖然很多,但來來去去,無法呈現成熟而穩定的網絡組織;此外,垂直的互賴關係受到限制,水平的意見表達雖然並未受限,但意見並未整合,因而未形成堅強的網絡系統。

2016年5月22日 星期日

行政學基本概念

一、行政學的意義: A.政治的觀點:以政治觀點解釋行政學,大致可分成二派 1.以三權分立為根據所做的解釋,此派學者認為行政一詞專指行政部門所管轄的事務,而不涵蓋其他部門之事務,此種狹義的看法並不能解釋現存之政府政體分權狀況,因政府各部門均有行政現象存在。 2.以行政為政治之一部份所做之解釋:此派學者認為政治的範圍較廣、層級較高,而行政之範圍及層次均較不如政治,此派學者以主張政治行政分立論,最積極之古得諾frank.goodnow為代表。1900年古得諾在其政治與行政一書中,提及政治涉及政策,為國家意志的表現,行政則為政策或國家的執行。其認為政治是國家意志的表現、行政是國家意志的執行,政治與行政二者可截然劃分,但以今日之情況觀之二者並無上下之別 、亦難以截然二分,因行政與政治二者之間若不合作,則諸事難成。 B.管理的觀點:20世紀初,科學管理運動的興起,造成了企業界一片改革的風潮,並大幅提高生產力以及利潤。政府由於受到此種風潮之衝擊,遂迎接這些觀念與方法,以達成政府之施政目標,也因此許多行政學者紛紛縱管理角度詮釋行政之意義。 1.法國學者費堯henrifayol:認為管理行政有下列五項功能 to plan:規劃 to orgnize組織 to command指揮 to coordinate協調 to contral控制 2.美國學者古力特lutherh.golik :以POSDCORBP代表管理行政之七項主要功能,其意為 planning計劃 organizing組織 staffing用人 direcping指揮 coordinating協調 reporting報告 budjeting預算 C.公共政策觀點的行政學:1970年代以後,學者逐漸發現公部門與私部門之間卻有本質上之不同,即公部門並不能完全使用私部門之管理方法來解決問題。同時這些學者也認為政策由制定至評估的一連串活動過程,故行政與公共政策實為不可分割之一體二面,對公共政策之界定學者看法不一,而以戴伊tahmas R.dye之定義最為簡潔明白,其認為公共政策 乃是政府選擇作為或不作為 之活動,故公共政策實包涵所有政府的活動在內。無論是積極推動某些計畫或業務,亦或消極的決定不去做某件事皆包括在內。故由公共政策觀點解釋行政可謂頗為深切。,並可了解行政之內涵。至於整個公共政策的內涵則有五個步驟 1.問題的認定 2.政策規劃 3.政策合法化 4.政策執行 5.政策評估 D.公共性觀點的行政意義:1970年代後期,許多年輕的公共行政學者認為當前的行政研究已偏離民主社會中應有的公平、正義價值,因此大力提倡希望行政研究能和實務結合強調價值觀,更要對民眾負起責任,這次的反省影響了爾後公共行政學術之走向,故被稱為新公共行政運動,其所強調的價值及論點可歸納如下。 1.強調入世的公共行政:亦即研究問題、結果應與社會環境相關,行政學者不應躲在學術象牙塔中。 2.主張後邏輯實證論: 反對以往行為科學主義所強調之價值中立取向,而認為行政學者無法也不去遵守價值中立原則,應從事價值判斷及強調社會公平social eqity之重要。 3.強調與環境變化配合:行政理論應強調問題之解決,使公共政策更受到重視。 4.新組織型態之強調:傳統偉伯提出之科層體制並無法回應當前民主行政的需要,而強調建構更有彈性之組織型態。 5.以服務對象為重心的組織:此即顧客導向的觀點,強調行政人員不應由以往科層體制下目標轉移之現象,而應忠於服務對象及計畫。由於新公共行政運動的影響,行政學者乃發現:行政學最特殊之處,在於其所關切的是公共目的,換言之,公共性就是行政的主要特質,行政的主要目標就是謀求公共福祉與公共利益,也對公眾的希望負起積極的責任,並發揮效率、回應、前瞻三種功能。總之我們可以將行政學的意義歸納如下 1.與公眾有關的事務 2.涉及政府部門的組織與人員 3.政策的形成、執行與評估 4.運用管理的方法完成政府機關的任務 5.以公法為基礎的管理藝術 6. 以達成公共福祉、公共利益為目的

2016年5月19日 星期四

民法

抵押權:為典型之擔保物權,亦為從物權 1.從屬性 2.不可分性 3.代物擔保性 擔保物權:如抵押權、質權、留置權 無償契約:如贈與、寄託契約、委任契約(原則上為無償契約,例外有償) 有償契約:承攬契約、買賣契約、一般動產買賣契約、合會契約 諾成契約:買賣契約、贈與契約、租賃契約、承攬契約 要務契約:如使用借貸契約、寄託契約、消費借貸契約 雙務契約:一般動產買賣契約、買賣契約、租賃契約 絕對法定物權:留置權 一般動產買賣契約:雙物契約、有償契約、非要務契約、任意契約 買賣契約:雙務契約、諾成契約、不要物契約、為典型之有償契約 單務契約、以他種法律關係存在為前提而成立之契約:保證契約 合會契約:具有團體性的契約、有償契約、要式契約 租賃契約:為雙務、有償、諾成契約

政治之目的與限度

1.政治之目的 台大政治學教授任德厚指出:政治之目的有下列四點: A.生存條件之尋求與維繫,如:提昇國防實力以確保國家安全、或是對於求取國家經濟資源之努力。 B.內部秩序的維護:國家擁有合法之強制力、以處理公共事務,便依法治主義之原則,依法審判。 C.社經期盼之滿足:因社會資源有限,故須以政治來對社會價值進行權威性的分配、使政治系統能達到均衡的狀態。 D.全體生活品質之提昇:在20世紀後,政府的角色從守夜的警察轉變為福利國家的角色,積極的參與公共事務之產出。 2.政治的限度 政治在其含括的領域、目的及其採用的手段都應有所限制,而不能以改造人性、創造烏托邦為目的,所以,政治一方面是群體生活不可或缺的,但是,也不能成為人類生活之全部,以避免泛政治化。 3.政治權力 A.政治權力的來源 A.政治權力是各種政治實體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關係,它強調的是各種影響、作用、制約的一定方向,和某種特定的實際結果。 B.來源:不同的社會和政治制度產生了各種政治權力來源的理論,茲說明如下 1.上帝:神權論或君權神授論,認為政治權力來源於上帝。 2.契約:國家的權力來自人民,而人民的權力則是天賦的,國家是人類根據自己的需要,通過契約建立起來的。 3.對政治資源的擁有和掌握:人們掌握了一定的政治資源,便具有影響他人行為的一定力量、擁一定的權力。 4.在社會經濟關係中的地位:經濟上佔統治地位的階級,必然成為政治上的統治階級。而政治權力的直接來源則是社會的階級鬥爭,是階級鬥爭中各種政治力量較量的結果。 5.人民的信賴和委託:各種類型的選舉和法律授權的型式和程序,則是其經常的表現。 B.政治權力的三面向:所謂權力,道爾Dahl認為:係指能屈使某人去做他可能不想做的事,而為達成此目的,權力自有多種面向之運用,依此,拉斯維爾認為:政治即是權力之分配、形成和運用,因此,政治權力的運用,乃是政治體系下各政治能動者互動關係重要關鍵。以下分別由決策面向、非決策面向和文化面向探討權力之內涵: A.決策面向: 意義:傳統菁英論者視權力的運用為理所當然,其餘寄存於權力結構中按照階層化、權力關係做安排。然而,道爾則以多元主義模式來解釋民主政治下權力的特質,認為民主多元社會中,充滿各種不同利益與關念的競爭,使權力廣泛分佈於該社會所有成員當中,並且成共政策過程的主要動力。 理論內涵:多元主義將重點放在權力的運用、而非來源上,道爾認為最基本的初始觀念即為: 1.能促使他去做他原來不想做的事,牽涉到人際間權力的互動關係,而重視依附在此互動關係中參與者的角色、特質與彼此間權力上運用都是勳勢的控制行為。 B.非決策面向: 意義:不同於道爾重視權力運用上的控制行為,巴拉克Badhrach與巴拉斯baraatz 主張:權力上有第二種面向,就是將某些團體所關心的議題排除於政策議程以外的非決策制定權力。 理論內涵:包含 A.偏差動員:使奈茲史斯德Scattdschneiterh認為,任何政治組織皆有內部偏差,僅立於特定衝突與利益的表達,並限定其他問題的範圍,使得最後決策皆能展現在參選無害的問題與決策上,而非偏差動員。 B.非決策制定:巴拉克與巴拉斯認為:權力不僅展現在參與者在決策過程的行動上,更多展現在將特定參與者與事件排除在程序之外,而為非決策制定,促使最後的決定維持既有現象。 C.文化面向: 意義:無論是第一或第二面向,皆將焦點置於權力運用的行為上,然而,文化面向的探討則強調:須將重點放在整體的結構面向,了解既有價值與制度,如何侷限參與者的行動範圍。 理論內涵:盧克斯Lukes 提出權力的第三面向,即虛假意識如何成為權力主體的操縱工具,使得多數人決策與行動上受到侷限,而不自知。因為其真正利益,並未顯現,由此,盧克斯批判權力的前二面向,認為其皆假設權力運用共識的存在。而忽略行動者受到文化價值與制度規範的侷限,而被忽略政治排除其權力運用,則特定衝突化為潛在衝突。更能維護既得利益的權力主體,遂行其意識操控。

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

民法之無效、得撤消、效力未定之比較:

無效: 1.當然無效:不待特定人之主張,即當然不生效力 2.自始無效:法律行為成立之初即屬無效 3.絕對無效:不因時的經過而生效力 得撤消: 1.並非當然無效:須有特定人、撤消權人的撤消,始歸於無效 2.並非自始無效:在撤消前已生效力,但經撤消後,視為自始無效 3.如撤消權消滅,則不歸於無效 效力未定: 1.法律行為雖已成立,但是否有效尚處不確定狀態 2.須以他行為始知確立,即經承認,始得有效,拒絕則無效 3.原則上不因時的經過而確定,但於除斥期間視為拒絕

2016年5月17日 星期二

公文

檔號: 保存年限: ●●● 函 地址:000●●●市●●路00號 承辦人: 電話: 傳真: 電子信箱: 000 ●●●市●●路00號 受文者: 發文日期:中華民國000年00月00日 發文字號:●●字第0000000000號 速別:最速件 密等及解密條件或保密期限: 附件: 主旨:行文的目的、期望,為全文精要,應力求具體扼要。 期望語: 上行:報告→請 核備、請 鑒核。 平行: A.報告:請 查照 B.須覆文:請 卓處惠復、請 惠辦見復 C.須轉行辦理:請 轉行照辦、請 查照轉告 下行: A.一級:請 查照、希照辦 B.須覆文:希 辦理見復 C.須轉行辦理:希 轉行照辦、希 轉所屬機關照辦 說明:行文的依據、原由及動機 辦法:向受文者提出之具體要求 注意下列事項: 1.一訂有辦理或複文期限者,請在主旨內敘明。 2.承轉公文,請摘敘來文要點,不宜在稿內書:照錄原文,敘至某處字樣,來文過長仍請儘量摘敘,無法摘敘時,可照規定列為附件。 3.概括之期望語「請核示」、「請查照」、「請照辦」等,列入主旨不在辦法段內重複,至具體詳知要求有所作為時,請列入辦法段內。 4.說明、辦法分項條列時每項表述一意。 5.文末首長簽署、敘稿時,為簡化起見,首長職銜之後可僅書姓,名字則以XXX表示。 6.須以副本分行者,請在副本項下列明;如要求副本收受者作為時,則請在說明段內列明。,並應注意下列事項: 正本: 副本: 首長簽章

2016年5月15日 星期日

國文

古者庖犧氏章:周易繫辭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翻譯: 往古的時侯,伏犧氏治理天下,(他)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觀察鳥獸的形象和大地的脈理,近的取法自身,遠的取於它物,在這個基礎上,才創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吉凶。到了神農氏的時代,使用結繩記事的辦法治理社會,管理當時的事務,社會上的行業和雜事日益繁多,掩飾作偽的事兒也發生了。(到了黃帝的時代,)黃帝的史官倉頡看到鳥獸的足跡,悟出紋理有別而鳥獸可辨,因而開始創造文字。(文字用於社會之後,)百業有定,萬類具明。倉頡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於《夬卦》,《夬卦》說,臣子應當輔佐君王,使王政暢行。這就是說,倉頡創造文字是為了宣揚教令、倡導風範,有助於君王的施政。君王運用文字工具,更便於向臣民施予恩澤,而臣民應以立德為本,切不可自恃具有文字之工去撈取爵祿。

政策分類

政策學者羅威(Theodore T. Lowi)依據政策利益或成本是否分配給不同團體及在權力競爭中不同的運作方式,將公共政策分為分配性政策、管制性政策和重分配性政策三種;另外,沙力斯伯瑞(R. Salisbury)提出第四種政策類型─自我管制性政策,為學術界普遍認同。茲分述其內涵及例證如下: 分配性政策(distributive policies): 意涵: 指政府機關將利益、服務或成本、義務分配給不同的標的人口(target population)享受或承擔的政策。 此種類型的政策基本上是一種「非零和賽局」(non-zero sum game)的政策。亦即,此種政策之制定將不致使一方獲利,而他方失去此種利益。政府機關在制定此類政策時,主要考慮的是如何滿足各方的需求,使利益或成本的分配較為適當而已,故其所遭受的抗拒較為輕微。 政策實體舉例:如社會福利政策、教育政策以及我國為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所給予農民的補貼政策等。 管制性政策(regulatory policies): 意涵: 指政府機關設立一種特殊的原則或規範,以指導政府機關及標的人口從事某些行動,或處理各種不同利益的政策。 此類型政策是屬於「零和賽局」(zero sum game)的政策,因為政策的執行,常會使一方獲利,而另一方失去利益,故此類型政策在執行時,常會遭致巨大的抗拒。 政策實體舉例:如環境污染管制政策、外匯管制政策、出入境管制政策、消費者保護政策,我國年節為了紓解交通擁塞問題經常使用的高速公路高承載政策,以及為了防止狂牛症之蔓延,禁止美國牛肉進口之政策等。 重分配性政策(redistributive polices): 意涵: 指政府機關將某一標的人口的利益或成本轉移給另一標的人口享受或承擔的政策。 此類型政策的制定通常是在考慮財富、權力、地位的分配狀況後所採取的,因為它是一種「零和賽局」的政策,故必然會引起受損失之標的人口的抗拒。 政策實體舉例:如綜合所得稅政策、租稅政策等。 自我管制性政策(self-regulatory policies): 意涵: 指政府機關對於某一標的人口的活動僅予以原則性的規範,而由該標的人口自行決定活動進行方式的政策。 它是一種「非零和賽局」的政策類型,因為政策之執行通常不至於以犧牲其他標的人口之利益為其代價,故可能會引起的抗拒較小,也由於雖然它對某標的人口給予限制或約束,但其所受限制或約束的型態僅在增加選擇利益的方式,而不在於減少取得利益的方式。換言之,利益團體自己決定足以影響自己利益的政策計畫。 政策實體舉例:如政府授權各出口同業公會自行檢驗管制出口商品品質的政策,及大學法中有關「教授治校」的規定。 資料來源:網路流傳

2016年5月11日 星期三

行政法

監察院本是民意機關,但從大法官會議解釋第325號出現,監察院即被定位為準司法機關,並非行政之範疇。 公權利行政: 1.指國家居於統治主權之地位,適用公法規定,所為之各種行政行為。 2.公權利行政之範圍甚為廣泛,所使用之行政作用方式為命令、行政處分、行政契約或地方自治規章,在行政作用中,站最主要之地位,又稱高權行政。 3.如交通部與遠通電收公司所簽訂之高速公路電子收費系統建置及營運ETC契約,屬行政契約,為公權利行政。 4.另有一種單純高權行政,雖也是行政機關之行為,適用公法之規定,但並未如行政處分、行政命令等對人民產生強制力或拘束力等效果,反而有點類似民法上之私人關係,例如單純的給付行政或行政指導等行為。 由於這類的高權行為已含括在事實行為之範疇內,所以不論是在我國或外國都沒有普遍採用這名詞。 私經濟行政:指國家處於與私人相當之法律地位,在司法支配下,所為之各種行政行為,又稱國庫行政。私經濟行政有以下幾種 1.為達行政上的任務,所採取司法型態的行為,又稱行政司法。如對清寒學生給予助學貸款、對企業提供輸困補助、興建國宅出售等屬之。又依據大法官會議解釋第457號亦可知,國家為行政司法時亦應遵守憲法上之平等原則 <結錄>457號解釋 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國家應促進兩性地位之實質平等,憲法第七條暨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第六項定有明文。國家機關訂定規則,以私法行為作為達成公行政目的之方法,亦應遵循上開憲法之規定。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中華民國六十九年七月十一日發布之「本會各農場有眷場員就醫、就養或死亡開缺後房舍土地處理要點」,係國家為因應政府遷台初期客觀環境之需要,安置國軍退除役官兵,照顧此等有眷榮民之生活,經由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將所經營之國有農場耕地配予榮民耕種,乃對榮民所採之特殊優惠措施,與一般國民所取得之權利或法律上利益有間。受配耕榮民與國家之間,係成立使用借貸之法律關係。使用借貸為無償契約,屬貸與人與借用人間之特定關係。配耕榮民死亡或依借貸之目的使用完畢時,主管機關原應終止契約收回耕地,俾國家資源得合理運用。主管機關若出於照顧遺眷之特別目的,使其繼續使用、耕作原分配房舍暨土地,則應考量眷屬之範圍應否及於子女,並衡酌其謀生、耕作能力,是否確有繼續輔導之必要,使具相同法律上身分地位者,得享同等照顧,依男女平等原則,妥為規劃。 2.以司法組織型態或特設機構方式所從事之營利行為,又稱行政營利,如中油公司、台電公司、中央信託局、台灣銀行等屬之。概近年政府組織再造,強調民營化,顧國家立於私人地位,依照市場規格,以營利為目的所從事之行政營利行為所在多有,此種公營事業,又可分中央獨資經營者,例如中油公司是政府經營者、台北捷運公司以及政府與民間合資經營者,台電公司。 附帶一提,台北捷運公司又可定位為公共造產,所謂公共造產:得以公營事業型態出現,但公營事業卻未必皆為公共造產,此例憲法第144條規定可知,公用事業及其他有獨佔性之企業,以公營為原則,公營係指政府資本超過該事業資本百分之五十以上,公共造產的概念多半出現在縣市及鄉鎮市,此係依據地方自治法第73條規定,縣市、鄉鎮市因致力於公共造產,其獎助及管理辦法,由內政部定之 。例如公共造產獎助及管理辦法。但理論上主要是地方自治團體所屬之以營利為目的之公營事業,皆為公共造產。是故台北捷運公司其實是台北的公共造產。 3.司法型態之輔助行為,又稱行政輔助。如租用辦公廳舍、採購公用物品、僱用臨時工作人員等屬之。 4.參與之純粹交易行為,此類行為大致上接受法則之影響,例如為維持匯率而參與外匯買賣、出售政府持股,出售公共物品等屬之。

2016年5月10日 星期二

中華民國憲法

第一章 憲法之意義 一、 憲法之意義 憲法之形式意義:形式意義之憲法,乃指憲法以法典形式呈現,為一國之最高法規範,其他法律所依據之法源。 憲法之實質意義:指憲法之內容明定一國之國體、主權、政付組織、國民及政治程序等關與權益。 根據國父遺教憲法之意義可規納如下: A.憲法是根本大法:。 B.憲法是規定國家基本組織與權限之法。 C.憲法是規定國家與人民間權利義務之法。 D.憲法是規定基本國策之法。 二、憲法之法源 成文法:指將國家組織及作用,以條文法規之形式表述者而言。又可分為四種: A.憲法法典 B.條約 C.法律 D.命令 習慣法:社會上之慣性而形成法之確信者。 法理:公平、正義之法律基礎,原則、原理

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政治學導論與政治學方法論

Aristotle亞里斯多德:他認為唯有公領域是最重要的,因為公領域才能成就完整的人。除了神與禽獸之外,人依其本性會群居互動,人類天生是政治的動物。 因為人類一定會在共同利益趨使下聚集起來,在共同體中享有自己應得的美好生活。因此,政治學這門亞里斯多德口中首要學科,乃是一門研究如何達致集體生活美好的學問。 目的在為人類開創正義的社會與良善的生活。 一、政治的意義 政治的界說,往往因學者的研究取向、時代背景等因素的差異,而各有不同的定義,然就學理上而言,約可分為如下三點: 1.政治即是國家政府的活動。 美國學者Garner加納說:簡言之,政治學從頭到尾是研究國家的科學。此定義將政治學視作政府權威運作之研究,範圍是政府有關的事務與活動,目的在透過集體決策的制定與執行,對社會實施控制,此說法之缺點是: A.無法解釋國與國之間的互動、國際關係。 B.無法解釋反統治、反國家等政治行為,革命政變。 2.政治即是權力power之分配、形成與運用。 Laslwell拉斯威爾即界定政治為人際關係中的權力現象。此說雖可擴大政治的範圍到政黨、利益團體、政治菁英等方面,但卻易使一般事務出現泛政治化之傾向。使政治的範圍過於廣泛。 3.政治是社會價值權威性配置。 政治學者Easton伊斯頓並提出了政治系統來加以說明,使政治學者開始重視公共政策之研究。比如: ranney藍尼即認為政治是制定政府政策的過程,使政治能包含國家政府之活動、權力之互動等範疇。也能避免泛治化的現象,故為目前較廣為使用的定義。 質疑論:太重視輸入項,比如民意,卻忽略轉換項,比如政府的行銷作用。到了1970年代、80年代伊斯頓已是相當有名氣的學者,一位美國哈佛大學的學者史塔契波Skocpol進行了修正,提出官僚相對自主性的概念。 4.政治乃是公共事務,涉及公民間的互動與參與。 Arendt俄蘭認為政治具有公共性之特質,乃是人類活動最重要的形勢,涉及公民間自由和平等的互動,並透過公共參與,來促進個人道德與知識的發展。這類定義,乃是由政治學的特質來界定政治的範圍、目標,讓政治學內容與公共生活做連結。 5.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 國父孫中山先生對政治下的定義是: 政:是眾人的事。 治: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就是政治。 所謂管理眾人的事就是管理國家的事,因為在民主政治下,國家的事就是人民的事,有人類就會有共同的生活、有共同的生活,就會產生共同的事務,而必須加以管理。 管理: 消極方面是指解決紛爭;積極方面則是互相合作。 除了上述所列之定義之外,另有: 一、Weber偉伯:認為政治是追求權力的分享或追求對權力分配的分享。 二、Lukace魯卡斯:認為政治是集體存在的選擇。 焦點例題: 將政治界定為:對社會各種價值的權威性分配的學者是?伊斯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