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日 星期四

行政學典範之演變

行政學自1887年威爾遜woodrew wilson行政的研究一文發表以後,100年來行政學典範之演進發展可分為若干時期說明之: 所謂典範,依社會學者孔恩thommas kuhn於1962年出版之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文中所言至少有二十幾種不同的解釋,而以最精簡的定義而言,典範paradigm是指某一時代,某一專業社群所公認專業使命、任務、研究範疇或主題等。一般行政學者在討論行政學 的典範之不同時,通常由三方面加以探討 1.行政與政治的關係 2.行政學研究的內容 3.行政學研究的對象 一、歐斯壯Ostron的行政學研究典範:由於美國在1960年代時,社會亂象,當時的行政學乃以因時勢的變化而產生認同的危機。故當時歐斯壯認為傳統行政學典範已然無法適應當時社會的需求,故提出民主行政來加以取代。 一、傳統行政典範,又稱威爾遜典範:以政治行政二分論與 管理效率為核心,將行政學研究侷限在組織內部管理與執行面上,屬單元權力結構。 二民主行政典範:二戰後傳統行政學開始變革,將原有管理理論與民主理論相結合,開始關心機關與外在環境的互動關係,正是重疊的職權、權威的革裂與多元偏好的回應,為多元權力架構。 二、丹哈特Denhardt的行政組織研究理論 丹哈特將行政組織理論的研究分成四大典範: 1.行政控制 賽門Herbert A. Simon為代表,強調決策理論應用與對行政執行之 重視,其認為一切行政都是人事行政,包括:人的關係與行為。因此行政學研究重點在如何有效控制行政機關 2.組織學習:哥倫比亞斯基Golembiewski的組織發展理論為代表,又稱組織人文主義,其強調人性尊嚴與分權合作的重要性,提倡管理的合作、共識體系,以促進組織內的開放、交流、回饋與責任分擔。 3.政治教育:瓦爾多Waldo為代表,認為政治與行政不可分離,提倡行政官僚應具備專業能力、民主素養,更要建立行政倫理規範,并視之為政治教育的核心課題。 4.政治結構:歐斯壯Ostrom的公共選擇理論為代表。強調理性自立決擇,認為行政組織問題出在政治結構上誘因不足,故主張應民土行政來做組織設計,建立多元決策中心,並進行分權管制,強化組織效率,避免腐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